“马街书会”昨天开锣 700多年了这曲儿依然如此动听

来源:2017-02-10 12:17:18
“马街书会”昨天开锣 700多年了这曲儿依然如此动听

现场表演的很多艺人都已从艺数十年,他们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

“马街书会”昨天开锣 700多年了这曲儿依然如此动听

“马街书会”现场,艺人们在投入地表演

“马街书会”昨天开锣 700多年了这曲儿依然如此动听

30万从各地赶来的观众,将会场的小路堵得水泄不通

“马街书会”昨天开锣 700多年了这曲儿依然如此动听

书会前一晚,张满堂为150位艺人准备了免费晚饭

“马街书会”昨天开锣 700多年了这曲儿依然如此动听

一根树枝绑着麦克风,简陋的设施丝毫不影响他们的“好声音”

“马街书会”昨天开锣 700多年了这曲儿依然如此动听

琴是艺人们的宝贝,一有空他们就会进行养护

每年农历正月十三,全国的曲艺艺人皆会负鼓携琴汇聚于马街,以曲会友。“马街书会”这一盛事,至今已持续了700余年。

昨天,1400多位曲艺艺人,再次聚于平顶山宝丰县的马街村火神庙旁,苍穹为幕,大地为台,说书竞艺。说书人或三五成组,或一人鼓唱,河南坠子、京韵大鼓、三弦书等数十种曲艺曲种和数百部曲目在麦田上空回响,淌入30万听书人之耳。

【悦·听书人】

四面八方赶书会一天看遍千台戏

一连三天的小雪,终于在正月十三停了。2月9日早上6时许,天刚蒙蒙亮,“马街书会”会场就已经陆续有人裹着厚棉袄赶到,等待着“一天看遍千台戏”的曲艺盛典。

红日渐升,曲艺人和观众不断从村口涌向会场。河南商报记者看到,原本宽阔的道路,如步行街一般熙熙攘攘,热闹起来。会场上弦声、琴声、简板声、鼓锣声、唱声渐起,逐次到场的曲艺人在宝丰县中华曲艺展览馆对面空旷的麦地里,支起琴鼓,亮书说唱。

“十几年了,每年马街书会必到,听这么多艺人说书是享受。”74岁的雷老先生来自襄城县,他骑着三轮摩托车带着13岁的外孙,赶了80多里路到马街,“现在有喜事儿请曲艺人说书的少了,来这儿基本什么都能听到。”

河南坠子、湖北渔鼓、山东琴书、凤阳花鼓、三弦书……河南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,曲艺人或一二结伴,或三五为组,组成一个个说书摊,每走七八步远,就来到了另一台戏前。

“唱得真不错。”从濮阳乘车赶来的赵贵兰今年与老伴第一次赶“马街书会”,听完几台戏后俩人觉得不虚此行,“真觉得这一趟来值了。”

昨日晚间,河南商报记者从宝丰县文化广电局工作人员处了解到,当天共有30万人次到会场,来自全国各地的艺人有1400多位,共摆下了403个说书摊。

【忧·说书人】

学这个的年轻人少担心祖辈流传的技艺失传

今年75岁的蒋怀忠,12岁拜师学书,至今艺龄已有63年。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,他和搭档在每年的正月十三之前,必会赶到马街。三天前,蒋怀忠冒雪赶路,又如期赶到他心中的曲艺“圣地”,这次,他的老搭档因病未能同行。“以前搭档拉弦,打板、动作、表情都可以做,如今他倒下了,又没有年轻人学这个手艺,我只能当个爱好,在家唱唱了。”蒋怀忠有些失望地对河南商报记者说。

说起曲艺传承一事,汝南县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大毛也叹了口气,“如今传承路已是青黄不接,年轻人不学这个。”

64岁的曲艺人朱凤英和哥哥朱国民,都是汝南县曲艺家协会的会员,两兄妹的祖辈,就是唱河南坠子养家,到了两人这一辈,却收不到徒弟。朱凤英记得,当年拜师,有严格的规矩,下帖子,请老一辈人见证,学艺三年,还要给老师干活,“现在,要拜师的人先问每个月能给多少钱。”

如今朱国民只能偶尔接到邀请,在县里搞文化宣传或汇演时,出场挣些钱。三辈人传下来的技艺,在67岁的朱国民之后断了代。

为了不让自家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失传,朱国民现在教起了他10岁的小孙子学习河南坠子。“如果不传下去,不知道10年后等我们这辈人走了,曲艺人还有多少?”他说。

【忙·艺人之家】

一家住下150位艺人吃饭排起7米长队

下午2时,曲艺人逐渐散去。至此,忙碌多天,为四面八方赶来的艺人免费提供食宿的“艺人之家”的主人们,也逐渐清闲了下来。

2月8日下午,马街村村民、说书研究会的会长张满堂家三间大屋子里,已住了150位艺人。“我们一家过完年就开始忙了,打扫房间床铺、买肉、买菜、洗碗。”午饭过后,张满堂的儿媳陈培培就开始为晚饭做准备了,而张满堂的妻子也一直忙着打下手,“俺全家都出动了。”

2月8日下午6时30分许,河南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,忙碌了一下午的陈培培,将一大锅饭做好。艺人们排起近7米长的队伍,等待开饭。给150多位艺人全部打上饭,就用了20分钟。

“到这儿感觉很亲切,有家的感觉。”第二次赶会的盲艺人晁大龙说。

据了解,今年马街共有8个“艺人之家”接待点,每一个地方,都能供数十位艺人吃住。马街书会结束后,艺人们在当天就相继回家,而张满堂的妻子和儿媳和其他艺人之家的房主们,还要将数百床被子晾晒、叠放,为明年的“马街书会”做准备。

程亚龙/文

杨东华/图